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宇树机器人,只能当演员?

5月6日,饿了么 官方租了6台宇树机器人做地推。它们背着红色广告旗帜,在杭州紫荆天街、湖滨88等热门商圈游街宣传。自2月京东 宣布入局外卖赛道以来,三大外卖平台正展开新一轮“补贴大战”,人形机器人的加入,让这场商战继续白热化。

5月6日,饿了么官方租了6台宇树机器人做地推。它们背着红色广告旗帜,在杭州紫荆天街、湖滨88等热门商圈游街宣传。自2月京东宣布入局外卖赛道以来,三大外卖平台正展开新一轮“补贴大战”,人形机器人的加入,让这场商战继续白热化。

“活动表演、品牌宣传、直播引流,谁能说这不是人形机器人的真实应用场景?”湖南机器人租赁商雷勇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从宇树机器人在今年春晚舞台上“一扭成名”,“同款”机器人表演热潮很快蔓延到现实,带火了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甚至有二手平台推出了“轻创业以租代买,0.1折租机器人”等官方活动,整合租赁信息以迎合快速崛起的市场需求。

今年“五一”期间,各地景区、展会的宣推现场,“如果没有人形机器人站台,似乎就落后了”。 雷勇林没料到,机器人租赁生意会在“五一”小长假再度爆火,但这似乎也预示着市场降温的提前到来。当表演订单和从业者成倍涌现,这场围绕注意力的买卖正快速失去新鲜感。投资人和市场都更想知道:当前,除了流量,人形机器人还能给生活带来什么?

宇树机器人,只能当演员?

3月15日,浙江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家商场内,由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担任主角的音乐会上演。图/中新

谁在雇佣“天价打工人”?

今年“五一”小长假,雷勇林和公司的机器人成了最忙打工人。假期第一天,公司5台机器人分别在国内五座城市出差。他带着其中一台人形机器人员工“笨笨”在河北邯郸演出,当晚坐高铁去上海,准备第二天亮相车展。

雷勇林介绍,人形机器人在“五一”假期的租赁订单至少在半个月前已经敲定。根据表演内容不同,日租价格在8000元到1.5万元不等,有定制化表演服务的价格更高,仍挡不住个别客户“加价”租机器人。如今单量暴增,他考虑的不再是每天接几单,而是如何婉拒一些订单。

“今年上半年租赁单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浙江极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建先后两次购入了8台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这是他公司代理的上百家机器人企业产品中,目前最受市场欢迎的一款。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春节过后,人形机器人的租赁需求一路上涨,到“五一”达到高峰。“没人能拒绝机器人,至少没人拒绝它带来的流量。”

展开全文

租赁模式让大众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共享流量红利,也让最早一批买到宇树机器人的企业和个人赚得盆丰钵满,雷勇林就是早期押中这条赛道的入局者之一。

去年12月,出于个人爱好,雷勇林花31.9万元购置了宇树G1 Edu进阶版。他很快发现,这款重70斤的铁疙瘩除了能做起立、挥手、行走等基础动作,可玩性并不高,其他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但这段“开箱视频”却在社交平台上意外火了,播放量很快超过千万,还有网友留言“想租春晚同款机器人”,甚至开出“8000元一天”的高价。做汽车租赁起家的雷勇林很快意识到,机器人租赁会是一门快速崛起的新生意。

“机器人从现有功能层面来看或许不值得买,但它给我贡献的情绪价值却拉满了。”雷勇林印象最深的一次“出单”经历,是带着机器人去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录制。在台下看到机器人,有“姐姐”惊呼:这不就是春晚那个“顶流”!随后纷纷和机器人握手、互动,机器人的每个舞蹈动作都能引发现场一阵惊呼。他发现,“大家都好奇这个刚上过春晚的新科技究竟长什么样”。

上海拜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感受到了市场的热情。3月1日,他们带着两台G1机器人亮相上海国金中心商场,机器人穿着春晚同款花袄跳舞,与顾客互动,有游客闻讯而来,称“在整个商场找了一个小时”。

吸睛的机器人表演很快成为各地景区的心头好。3月10日,雷勇林带着“笨笨”到张家界参加“机器人进景区”活动,除了牵着机器狗游行展示,还设置了辅助游船检票、配合歌手伴舞等动作,吸引了大批游客围观。雷勇林也没想到,这次活动让他的业务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大量订单通过现场转介绍的方式达成,远高于线上咨询的订单转化率。

“花大几千元租一台能看不能用的机器人,到底值不值?”雷勇林算了一笔账,机器人即便在休息时也会吸引游客前来拍照留念,更不用说表演过程中,一篇朋友圈分享就能裂变成上百倍关注,如果发在短视频平台,可能带来十几万、几十万的曝光,对于以“推广”为目标的景区、会展来说,租赁花费很快就能赚回来。

余建从事机器人科普教育已经八年多,最近市场的火热,让他联想到2016年优必选机器人在春晚广州分会场亮相后也曾带来一波人形机器人租赁热。据他观察,当年的租赁客户以电视台、房地产公司和4S店等行业端为主,但如今随着大众对人形机器人接受度的提高,租赁主体更加多元,包括博物馆、学校、个体商业户,以及短视频博主,“现在谁不用机器人引流谁落后”。

为节省租金,同城客户还发起了“拼单模式”。雷勇林最忙的一天跑了3场活动,包括博物馆、名车俱乐部和农批中心。在他看来,目前的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还很初级,很多客户自己都讲不清需要机器人做什么,他替对方总结:“要的是现场人头攒动的效果和线上短视频二次传播带来的流量。”

在雷勇林的租赁订单中,最多的是商业主体的表演,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租机器人给策划公司,后者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活动,例如展会讲解、日常接待等等;还有一部分需求来自广告拍摄,包括企业和个人。对客户来说,“买一台太贵,租一次刚好”。

对早入局的从业者而言,现有机器人数量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增长。雷勇林在第一台机器人投入租赁业务后不久,马上又从官网预订了一台,但两个多月的等待期太久,新机到货前,他又加价从同行手中买了两台二手机器人。如今四台机器人连轴转,偶尔他还要再借机器人来救急。

接受采访当天,雷勇林的一台机器人“员工”正在新疆阿克苏加班,这一最远出差纪录可能很快被打破。最近常有来自迪拜等的海外订单咨询。“未来不排除机器人租赁业务出海的可能。”雷勇林说。

“赚快钱”与两个月回本?

宇树科技员工文毅今年1月从公司借了台G1机器人回老家,安排它当伴郎、在自己婚礼上送戒指。他原本只是想向亲友展示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想到意外促成了人形机器人在婚庆场景的“落地”。婚礼1月举办,视频3月由主持人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流量远超往期,几拨新人拿着这段视频问主持人:能否介绍机器人租赁?

“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无法完成复杂动作,也很难满足真实生产需求,无法替代主持人、伴郎等角色。”雷勇林也遇到过“婚庆”咨询,只是在租赁订单中占比不高,客户以年轻人为主。前几年已经有机器狗送婚戒等服务,“现在有了人形机器人谁还用‘狗’”?在他看来,消费者正源源不断地贡献新的使用场景。

“买我们的机器人四天回本,没有比这更好的商业模式了。”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姜哲源不久前曾对《中国新闻周刊》分享。他的机器人因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亚军而出圈。靠比赛拉订单,这款售价3.99万元的机器人为企业带来了传播度。姜哲源坦言,这样宣传也是为了实现公司规模化及现金流转正的短期目标。

一位受访租赁商介绍,因市场供不应求,他也曾到北京、深圳等地多家知名机器人公司考察,想购入价格更低的产品,无奈消费市场只认宇树。“其他品牌租不上价,回本周期更长。”

过去四个多月,机器人表演在一二线城市愈发寻常,客户不再满足于机器人走两步、和观众打打招呼等简单展示,提出希望机器人跳舞、翻跟头、语音互动等更复杂的表演需求。雷勇林当初买Edu进阶版G1机器人,就是考虑到未来进行二次开发。他介绍,聘专人开发定制化舞蹈动作2万—3万元/次,加上现场人工操作费用,回本周期还要延长。

“决定做人形机器人租赁,就是因为产品的稀缺性。”雷勇林回忆,第一台机器人从预订到收货等了一个多月,第二次下订单后等了大概两个月,目前市面上机器人供不应求,人形机器人的产能决定了租赁市场的红利期,当下只要有机器人,不愁找不到客户。

出租率决定了回本周期。雷勇林自称是“湖南地区首个个人订购并拿到产品的用户”,他确实享受到了“头部玩家”的红利,第一台机器人出租两个月便回本。他所在的同行群,从今年2月只有十几人快速增长到500人满员,多数从业者每个月只能接到四五笔订单,闲置机器人要么借给头部商户,要么作为短期理财产品,加价卖给大租赁商。

“抱以玩票心态入行的个人多半难以回本。”一位做机器狗租赁的商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前段时间流行机器狗舞狮表演,他专门准备了各类服装道具,为吸引客户,他想方设法增加节目趣味性和创意。从最初个人对机器人感兴趣到全职做机器人租赁,他自学了机器操控、维修、市场运营、拍照摄影等技能。他很清楚这不是一门长久生意,无非是在大众新鲜劲儿过去之前多赚几笔。

租赁市场上,也有公司将人形机器人的出现视为转型契机。上海拜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赵彬然曾对媒体透露,公司原来做广告行业的数字开发,以城市地标大屏的裸眼3D设计、无人机表演等为主,主导业务在过去两年不断下滑,每年降幅近50%,企业甚至被迫减员。在另谋生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人形机器人租赁的风口,该公司现役8台G1机器人,已经成为营收主力军。

随着科技公司开发出人形机器人的更多功能,租赁业务或许可以摆脱赚快钱的命运。“例如替代人类演员演出,这难道不是真实需求吗?”雷勇林说。

宇树机器人,只能当演员?

2月24日,在北京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内,展出的机器人正在做日常家务。图/视觉中国

进家庭比进太空更难

作为全品类工程机械租赁平台,机械星球今年2月才开始试水人形机器人出租业务。该公司副总裁陈孟斌回忆,最初只是在公司官方账号宣发,2天就收到了十几单咨询反馈,除了常见的表演诉求,不少客户希望租机器人回家打扫卫生、辅助养老。

“我们想在租赁基础上做更多长线业务。”陈孟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带着客户诉求,机械星球团队在年后走访了国内多家机器人科技企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进入家庭生活”还太遥远。

“灵活度不高,只能拍拍视频。”雷勇林评价机器人目前的真实表现,尽管它能根据设定路线完成一些基本动作,也具有讲解功能,但在复杂环境中作业,仍需人类手持遥控器进行操作。

有网红博主花1万元租宇树G1机器人共同生活一天,尝试让G1打鸡蛋、倒牛奶、扫地,都无法顺利完成。与做家务相比,目前机器人似乎更擅长提供情绪价值和陪伴。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曾在2021年中标国家首个机器人宇航员项目,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锐此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做过这样的类比:相比于进入太空,人形机器人要进家庭完成任务的难度更高。

张锐解释,家庭场景对现有机器人来说十分复杂,从识别、适应环境到抓取或躲避具体物品,需要大量训练,同时还要保障机器人运行的稳定性,一旦摔倒或撞到家庭成员,都会带来伤害。

而训练机器人的仿真世界和现实中间,还有一道由基础材料科学筑起的壁垒。大模型目前还无法给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颠覆性改变,除非能跨越软硬件之间的鸿沟,实现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统一。“目前人类已掌握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人体结构组成相比都很落后,已经用过的和即将使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都很可能面临淘汰。”张锐直言,业内共识是先让机器人于三到五年内在一些特定场景落地,开发通用性能则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

“在实现服务人类的终极功能前,租赁表演是人形机器人的无奈选择,也是当下最真实的市场需求。”陈孟斌介绍,为延长业务生命周期,团队正针对人形机器人科教、研学、应急等场景开发产品方案,但当下产生现金流的仍是租赁表演订单。

宇树机器人,只能当演员?

杭州市西湖区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余建团队正在调试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教学产品。图/受访者提供

余建预测,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的热度至少会持续到年底,然而现实经营中,机器人的日租金已经开始下行。有后入局者开始在同行群里、社交平台上感慨:流量已经被头部玩家分割殆尽,人形机器人租不出去了。

“最火的时候,宇树人形机器人在二手市场上加价10万元才能拿下,现在都快平价转卖了。”雷勇林坦言,客户复购率低是关键痛点。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人形机器人租赁是一次性消费,表演次数和引流效果成反比。为提高机器人出租率,他需要在更大范围招揽订单,但这样会带来更高的差旅成本。他自己很清楚,公众对机器人的关注度和行业普及是一对天然矛盾,想把租赁生意做长久,就要想办法提高机器人的二次开发能力和核心用户黏性。

“当租赁热潮退去,拼的是各家的售后服务。”在余建看来,租赁机器人本质是消费市场对科技体验的需求,当“顶流”光环消失,行业终将回归本质问题:如何让机器人真正融入产业,创造真实价值。科技公司要寻找机器人落地的刚需场景,兼具租赁业务的企业则可以将触角伸向前者顾及不到的消费市场,通过服务体现价值。

今年“五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重整开业,以“杭州六小龙”为核心展示智能机器人等科研成果。作为西湖文旅的合作方,余建团队负责场馆内科教板块的运营,他还把机器人拆装实验室搬到了体验中心。在他看来,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是未来必然趋势,还有很多延伸场景远比租赁一台机器人更有趣。

发于2025.5.17总第118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人形机器人,“表演”好生意

记者:李明子(limingzi@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toor.com/2968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